澳华案例 |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病房改造项目:攻坚老牌三甲病房改造三重考验
时间:2025-11-03 作者:HKAOHUA 浏览:
项目地点:吉林•长春
项目性质:改造项目
改造规模:7.3万平方米
改造床位:1980床
服务范围:医疗工艺设计、医院室内设计、改造消防设计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所属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属(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其前身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从1949年建院至今,已形成中心院区、新民院区、南湖康复院区、北湖院区 “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37.27万㎡占地、47.31万㎡建筑面积、4500张编制床位,年均服务260万门急诊患者,连续五年斩获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A+,肝极量切除术、十指离断再植等技术跻身国内乃至世界前列。

70余年三甲的 “成长烦恼”
亦是区域医疗的 “升级命题”
就在医院以强劲势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承载核心住院服务的关键硬件设施却逐渐显露出“跟不上节奏”的短板。中心院区5-8号楼作为核心高层住院楼栋,因建成年代久远,“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空间布局失衡:病房以四人间为主(改造前双、三人间占比不足50%),医患流线交叉,污物转运无专用通道,院感防控压力大;
设施老化隐患:给排水管道渗漏、消防系统不满足现行规范、无集中热水供应,部分病房缺乏智能呼叫系统,卫生间无防滑扶手,老年患者跌倒风险高;

改造前病房情况
规范适配不足:6号楼与1号楼门诊楼防火间距不达标;7号楼屋顶消防水箱容量不足;6、7号楼西向外墙原外墙保温部分破损,不满足节能使用要求;部分结构构件承载力不满足现行标准。

改造概况
四大核心策略
重构 “老病房” 的 “新生态”
对于这座承载70余年历史的老牌三甲医院来说,在推进上述楼栋改造、实现7.3万㎡改造面积与1980张床位焕新的过程中,将直面“功能布局缺陷+建筑老化+标准升级”三重考验,众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处理。
为应对上述改造问题,香港澳华项目团队以“患者为中心、运营为核心、规范为底线”,从医疗工艺、建筑安全、专项系统、人文设计四大维度,实现“破旧立新”的系统性升级,攻坚老牌三甲病房改造三重考验。
(一)医疗工艺:从“拥挤床位”到“舒适分区”
改造的核心,是让医疗空间更适配患者的需求。改造前,5号楼85间病房中有82间是四人间,患者隐私与舒适度均无法保障;改造后,床位数得到合理调整、病房品质显著提升:
床位结构优化:总床位数从2320张调整为1980张,改造前、后床位数相差较小,减少的床位还可通过 “提升病床流转率 + 跨院区分流” 消化,同时部分病房按三人间的条件预留,便于医院后期灵活调整。而单人间、双人间占比从改造前的不足26%,跃升至64%以上,其中6号楼双人、三人间占比更是达95%;

改造后病房效果图
功能分区革新:每个护理单元实现 “患者治疗区、医护工作区、医护生活区、污区” 四分区;6号楼护士站从 “分散两处” 整合为 “集中管理”,医护动线缩短;6号楼还新增医护专用电梯,既解决了医护人员的使用问题,又提升了竖向交通的使用效率;污物用房紧邻污物电梯设置,方便污物转运,避免洁污交叉;

6号楼护理单元改造后平面布置
重症能力升级:8号楼13层ICU病房实现双人间、四人间及多人间分区设计,新增家属谈话间、医护淋浴间,净化级别达万级标准;15-17层移植病房增设分散式纯水系统,配套UPS不间断电源,保障特级负荷安全。

改造后ICU效果图
(二)建筑安全:从“达标改造”到“超规保障”
针对老建筑的 “结构短板”,项目严格遵循现行规范,实现全维度安全升级:
结构加固:使用荷载按最新规范调整(永久荷载分项系数1.3,可变荷载1.5),加固优先采用减轻荷载的方式;仍无法避免加固时,对承载力不足的框架柱、梁,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外包角钢、增大截面等方式处理;7号楼屋顶水箱间扩容加固、6号楼新增电梯井加固;

8号楼标准层拆改平面图
消防革新:改造楼栋消防车道及救援场地满足设计规范,每层病房增设25㎡以上避难间(设置甲级防火门、乙级防火窗),高位消防水箱扩容至36m³并进行结构加固,更换老旧消防水泵,新增防火门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及消防电源监控系统,6号楼与1号楼间距不足问题通过后续防火墙解决;改造区域防排烟系统按照现行规范进行重新设计,并且预留后续改造条件;
无障碍覆盖:适老化病房卫生间采用防滑地砖、设置应急呼叫按钮、无障碍扶手,适老化病区走道宽度满足轮椅、病床移动通行,公共区域设置无障碍盲道、倾斜镜面,适配老年及残障患者需求。

无障碍覆盖

改造后卫生间效果图
(三)专项系统:从“老旧迭代”到“智慧高效”
针对5-8号楼“超期服役”的设施, 从“水电气暖”到“医用专项”,进行系统全面焕新,支撑医院高质量运营:
给排水系统:更换全部老化管道,新增集中生活热水系统 —— 由11号楼燃气锅炉房供能,每栋楼就近设置半容积式换热器,病房热水出水时间≤10秒,冬季洗漱无需等待;室内消火栓和自喷根据现行规范重新设计,消防泵和屋顶高位消防水箱进行更换及扩容,室内消火栓及自喷用水量同步提升至40L/S;
电气与智慧化:5号楼、6号楼新增强电干线电缆,8号楼 ICU、移植病房设3处 UPS机房,保障特级负荷 “零断电”;全院升级智慧病房系统——病房呼叫、医护对讲、信息发布一体化,公共区域智能照明可根据人流调节亮度,能耗降低;

智慧化系统
暖通与节能:淘汰老旧制冷机组,更换为超高效变频螺杆式或离心式水冷机组,分别设置于原地下室制冷机房,更换设备后,制冷效能提升约15%;热源由市政热网提供,另外设置两台常压燃气热水锅炉为过渡季节提供暖热源。6号楼、7号楼西向墙面增设30mm岩棉板内保温,实现冬季室温提升;8号楼屋面采用 “一级防水三道设防”,进行构造翻新,彻底解决漏水问题;

原有老旧设备
医气专项:拆除更换13号楼内老旧报废的分子筛制氧机组,更换所有改造楼的空压机及真空泵,并按现行规范进行选型及设计;所有的管道、分气缸均进行更换,主管用不锈钢管、设备带内用优质铜管,提升氧压稳定性,满足重症救治 “毫秒级” 供气需求。

医气改造
(四)人文设计:从 “功能空间”到“疗愈环境”
医疗空间的本质是 “疗愈”, 香港澳华项目团队跳出 “只改硬件” 的思维,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处细节:
声学处理:公共区域采用微孔金属吸音板、橡胶地板,病房墙面用玻纤树脂装饰墙板、高隔声龙骨隔墙,在保证视觉美观的同时,兼顾吸音,减少噪音带来的影响;
照明优化:医疗照明设计采用非直接照明、避免眩光;走廊照度达到200LUX,夜间可降至70-100LUX;病房增设小夜灯。在保障照明的同时,避免强光直射和照明眩光,以减少对老年患者视力的刺激;

材料选型:地面用2mm厚同质透芯橡胶(B1级难燃烧材料),顶面用无机抗病毒涂料、负离子硅晶板,兼顾耐磨、易清洁与健康属性。
不止于 “焕新”
更是区域医疗的 “能力跃升”
当下,项目已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建成后,这座75年的老牌医院将实现三重跨越:
服务能力跨越:从“传统病房”到“智慧疗愈空间”,单双间占比提升、重症净化区域扩容,可更好承接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疑难重症诊疗需求;
运营效率跨越: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减少交叉感染,智能系统降低医护工作强度,床位使用率和患者舒适度提升,实现“患者体验 + 医院效益”双赢;
示范价值跨越:项目“多楼栋同步改造”“全系统适配升级”“边运营边施工” 的经验,将为东北乃至全国老旧三甲医院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
从白求恩精神传承到现代医疗创新,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改造,不仅是一栋栋建筑的焕新,更是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生动实践。香港澳华亦以20余年行业经验为基,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方案沉淀为行业方法论——老旧医院改造,从来不是“拆与建”的简单选择,而是“历史与未来、功能与人文、安全与效率”的平衡艺术。
未来,当患者走进焕新的病房,触摸到温暖的扶手、感受到适宜的温度、享受到高效的服务,便会懂得:这场兼顾安全与温情的改造,改的是设施,不变的是70余年如一日的“仁心良术”。
建筑专家:雷琦、葛军
项目负责人:曾晶、李亚洲
商务经理:杨夏
医疗工艺设计:姚明科、冯楚楚、杨小银
医院建筑设计:李亚洲、黄强、黄友福、王国良、梁宁、吕飞翔、吴定有
室内方案设计:谢强
室内深化设计:刘涛、杨小银
医院文化设计:李小燕
专项设计(咨询):梁宁、王国良
造价概算:何静
编审丨品牌管理部、北京公司、医疗工艺中心、深化设计部
素材丨深化设计部
往期干货:
破局老城改造挑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女儿童中心实现「零停诊」升级
看見insight——香港澳華2025年“看現象、見本質、行合一”主題思想建設大會圓滿召開
医院文化丨受邀出席常州新北区卫健局专题讲座,赋能基层医疗品牌文化
医疗工艺咨询引领复杂医疗建筑系统性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珠澳转化医学中心及珠澳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项目
澳华动态 | 喜讯•集团荣获2025年CHCC中国医院建设奖多项荣誉
跨界融合,共筑医疗建筑新蓝图 | 香港澳华应邀参与医疗建筑专题培训活动
医疗工艺设计 | 申康卫建携手香港澳华共谱医疗工艺设计新篇章
【置顶】澳华动态 | 喜讯•集团荣获2024年CHCC中国医院建设奖多项荣誉
澳华动态 | 2024年度医疗建筑设计Young Leaders系列学术交流会北京站
医疗工艺设计 | 医疗工艺设计在医院设计阶段运用中的要点与策略:医院流程和功能的再造(节选)
澳华动态 | 第十六届医院建设高峰论坛暨202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年会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