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改扩建丨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三期工程

时间:2021-06-18     作者:bird    浏览:

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都共同面临着原址改扩建的艰巨任务。

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医疗服务人群不断增长,医疗技术设施不断更新,各类疾病不断演变、其研究与治疗方式不断进步,这些都对医疗建筑提出了更复杂、更安全的使用需求。

在突发新冠疫情之下,现行的城市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体系乃至城市管理体系正经受着一场严峻的洗礼和考验。

与十七年前的SARS疫情一样,2019新冠病毒迫使我们回头审视过去医院的建设模式。

基于此背景,作为医院建设者,我们试图通过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改扩建,探索一种解决疫情防控并兼容发展,且适用于大多数综合医院改扩建的建设思路。


项目概况

医疗工艺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三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更好的应对疫情,扩容应急时传染病收治能力,成都市卫健委启动新冠肺炎收治工作方案,将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以下简称“成都七院”)认定为市级公共卫生后备医院,使其规划上满足平时生存并兼容发展,战时承担起公共卫生收治的责任,实现公共卫生市级后备医院战略定位,打造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收治中心。

成都七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是成都市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成都市癌症防治中心与成都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

医院位于双流区双兴大道1188号,院区占地86.7亩,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分三期开展,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本次扩建为第三期工程,用地范围仅12012平方米。

三期扩建作为完善全院总体规划的最后一期,负责补充健全医院运营必备功能,进一步完善院区“平战结合”功能,全面提升医院公共卫生应急收治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改扩建综合医院面临的挑战

01、极限用地下的高强度建设规模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速,医院周边的用地也越来越紧张,医疗服务人群的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设施的更新升级,各类疾病的发展、研究与治疗需要更多的场地,为满足疫情防治的需求,本次重新规划的三期工程建设规模约79000平方米,是原规划三期(行政办公楼)建设规模的5倍,从三期规划用地指标看,存在一定的建筑设计难度。


02、扩建后的功能整合,全院医疗工艺流程再造

由于现代化医院建筑的综合性、专业性、复杂性以及特殊性,系统化的医疗工艺设计已被医疗建设领域广泛接受。

我们在建设之初,由顶层设计开始,从医院的安全、效率、经营、功能、发展角度出发全面统筹思考:此前成都七院一、二期已投入运营,由于运营过程中的团队习惯,实际医疗功能和建筑形态方面还在找寻更佳平衡点;本次三期扩建,结合医院的功能整合需求及整体医疗工艺流程对医疗工艺及建筑设计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医疗工艺设计


03、防疫兼并发展,打造综合医院弹性的“平疫结合”功能

常规综合医院建设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出于控制运营成本、科室综合利用率的考虑,传染疾病科设置规模普遍偏小,也很少设置预留应急拓展的弹性空间,留观病床数量少,医技配备标准低。

当超出预期的疫情爆发时,医院没办法快速应对蜂拥而至的发热就诊人群,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救治能力作用。

同时,医院又不敢把传染科的建设规模做得太大,因为平时传染病人诊疗业务量不大,除季节性高发的常见传染病外,其他时段需求量偏少;而兼顾经营后传染科规模做得小,在大的疫情面前又难以发挥作用。

综合医院“平疫结合、快速转换”更多要求我们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高效整合,集中使用以适应未来集约型社会的发展方向,适应弹性医疗空间要求。


04、解决造型的延续与功能契合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尊重原有建筑风格,体现一定区域建筑文化氛围与历史延续性,是改扩建医院造型设计的要点。

一二期(已建)门诊医技楼和住院楼造型圆润舒展,三期外观如何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同时做到狭小用地内,减少弧面造型对内部使用功能与效率的影响。

形态呼应与功能空间使用的冲突是我们在项目中遇到的另一挑战。

医疗工艺设计公司


规划策略

1、打造高效、集约的综合体建筑

医疗服务的核心是高效、安全与集中。

缩短患者医疗动线、医护服务动线、后勤物流动线,这是我们重点分析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类人群的需求调研,将功能整合成区的概念融入建筑,通过横向以及纵向的交通组织方式将功能区合理串联,从而呈现“综合体式”的建筑模式,实现医院集约的属性。

集约的建筑模式更适应于局促用地上增大建筑容量,更有利于疫情时期独立区的功能属性打造。当扩建功能独立成栋以后,新老院区如何联系?这是我们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2、全院功能整合与医疗顶层规划

医院发展是动态的,医疗系统的运营是持续的,这注定医疗流程的规划将以最大程度维持医院运营不中断为前提,通过整合科室之间的关系,定制合理的腾挪计划,一步步持续实现医院既定发展规划是医疗顶层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

新增核心功能区与原有功能空间的高效联动,形成整体功能布局的优化。单在建筑物理上实现动线最短是不够的,医疗工艺流程最短才是真正需要实现的。

新的空间添置,将影响到全院的科室腾挪,这必然会回到全院的科室整合上,治疗科室与医疗设备、医疗设备与住院、住院与手术室等功能空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需求。

根据医疗行为,我们对运营成本需求与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加以整理,利用医疗工艺流程规划的介入达成预期的效果。

医院建筑设计


成都七院在设计初期,对症下药,以补齐医技功能比例、提高院内功能科室使用率为出发点,深度剖析医院自身特色与核心竞争力,提出三期扩建项目围绕肿瘤治疗为发展核心,整合全院医疗资源,打造以MDT为核心理念的多学科特色诊疗中心。

医院建筑设计公司


经过功能腾挪规划后,三期项目以“体外循环”的方式实现现有部分医疗功能的再造,形成独立的专科中心。

结合功能,交通流线也是本次改造的一部分,为弥补公共交通配套匮乏、门诊入口距离市政道路较远的现状,增设院前环岛接驳区,引出租/网约车辆入院,通过环岛接驳区无风雨接驳落客;私家车则引入下地库落客,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缓解了地上的交通压力。

另外,打通牧渔路上的应急通道,为疫情时期的入院流线创造条件。


3、以“分级预备”为规划方向,打造”弹性与可变“的空间属性,实现防疫与发展之间的兼容并蓄

传染疾病的传播具有突发性及不可预估性的特点。除了疫情初发时的处理应对外,疫情期间最大程度保证医疗卫生体系的正常运转也是综合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们认为“分级预备“是应对传染病传播不可预测的必备措施,平时,只开设感染性疾病门诊,设置感染门诊专有的动线,全院以1800床的规模保持正常运转,而疫情发生时,三期内科住院综合楼800床紧急管控改造为400床的传染病医院,通过出入口的管理,重新规划出入院动线。

当遇重大疫情时,院前代征绿地立即转化为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集散场地,预留动力接口,迅速搭建装配式“方舱医院”。

“可变空间“,这种在地产户型中常见的词语,事实上很早以前就在医院设计中被广泛运用了。

以前”可变空间“的需求是为满足医院发展的需要,现在,”可变空间“需同时满足疫情时期的快速改造,这无疑再次给设计提高了难度。

我们尝试运用更多的建筑物理技术去实现这一可能,例如装配式隔墙、暖通管道转换、弱点智能化管理系统等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医院”平疫“转换。


4、平面功能转换

医院建筑设计

内科住院大楼五至十九层为感染病区,疫情发生时进行封闭管理。

在护理单元顶层,配置 14间负压隔离病房用于安置感染性较强的患者;疫情发生时,检查区将局部开放,检查区配置了2台CT与两间诊室,用于初诊患者进入病区前的全面检查;首层应用于平时的放射科医辅区及2台CT,在战时将转换成为患者入院前的检查区,打通医辅区、等候区,建立医生卫生通过及诊室,2台CT开放供此时使用;入院梯旁边还会建立转诊前广场和检查专用快速通道;主核心筒方面,只需搭建1组隔墙,便可快速完成医生电梯与患者出院电梯竖向交通之间的转换;住院单元隔墙采用的是装配式轻质隔墙,除满足平时使用外,战时只需进行简单拆改便可快速的形成污染、半污染以及洁净三通道,满足传染病单元使用。


5、墙体结构转换

医疗工艺


结构设计方面,遵循易拆少补的拆改原则。易拆,即结合装配式隔墙的尺寸特点,预先考虑通道位置隔墙的排布,在需拆墙体两侧增设构造柱,防止墙体拆卸时对相邻墙体造成破坏。

少补,则是按建筑标准预留通道尺寸,洞口上方浇筑混凝土门洞过梁或门头板,避免拆墙过程中对洞口上方墙体扰动,也可减少战后还原时的补墙材料用量。

后期增补墙体遵循材质轻、工期短的原则,因为战争、自然灾害都属于临时突发事件,应减少改造对医院使用的影响,因此,需选择材质轻便,安装灵活快捷的隔墙方式,结构计算也需考虑平战荷载的包络设计,结构构件设计时要留有一定安全余量,以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6、设备条件预留

医疗工艺

本次拆改以负压病房为参考方案进行暖通改造。现有建筑平面布局,基本符合突发事件(例如新冠肺炎、或者 SARS )病房布置的要求即具备改造成负压病房或者隔离病房的条件,可实现整个项目核心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气流组织的控制。

气流组织实现的关键在于排风,现有平面设计利用原有或预留的排风井道,拆除风井砖墙,将风管按照要求布置,排风机设置在屋面。平时空调机房设备满足突发事件(以具体的突发事件种类为准)要求的可以利用原有设备,战时不满足要求时,拆除原有设备更换成符合要求的设备即可,末端按照实际要求另行布置,同时,建筑预留出可以扩展的风机房的空间。


7、建筑功能、形式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医疗工艺

“形式追随功能“,这是我们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医院设计是否合格的标准。


事实上,处理”功能与形式,形式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三期扩建,兼顾着日照朝向,风向以及景观视线等一系列自然条件,最大程度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在合理的平面位置,用患者活动室、阳台、多功能厅等可以接受平面异性的功能空间,去完成造型柔美这一使命,让三期建筑在大体量的规模中融入一二期,成为全院的一部分。


结语

10.jpg

三期工程的改扩建,是以“体外循环的模式”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一次重组,完成了对医院七大功能板块及相关行政、科研、教学以及院内生活等功能的梳理与补充,解决了特殊设备核医学科,放疗科、负压病房与平战结合的选址,为平战结合的实施与医院的特色专业发展提供可能。

借成都七院三期改扩建工程,我们做了如下思考:中国医院在形成的过程中,伴随着发展与多次建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医疗动线越来越长、大型设备空间无法扩展,手术部分散、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随着历史变迁与城市规划的进程推进,医院周边也无更多空间可以扩展,院内局促的用地变得弥足珍贵,改扩建的难度与所付出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设计师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评估改造难度与成本投入二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一次或者几次改扩建得以解决,我们应该做的是以有限的代价解决更多更急迫的问题。

医疗规划设计提前布局,建立平战结合的弹性基础设计,加强感染疾病学科建设以及防疫技术发展,是数以万计的医院建设从业者最为关注、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这需要我们寻找改扩建项目的共性,探索“平疫结合”实践之路,顺应时代趋势,以先进的工程技术、前瞻的科技眼光、人性化的思考维度,整理适合后疫情时代综合医院未来经营发展的建设模式。


团队简介

方案团队:陈世龙、万励、伍嘉涵、简书琪

工艺团队:吴萍、林畅东、黄若飞、张振勇

室内团队:谢强、杨洵

团队简介:由建筑方案设计、医疗工艺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多位资深设计师共同参与努力,从医疗顶层咨询、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进行全过程设计,以注重客户体验为出发点,高效率开展多轮需求论证及建筑设计,是一支积极开拓的全新设计团队。


导读:

医疗工艺丨香港澳华助力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建设

医文化丨恰百年风华 奋斗正当时

医疗工艺丨科学合理规划新建医院电梯数量,这三点不能忽视

医疗工艺|深圳市福田区妇儿医院

香港澳华官网

 
分享到:
400-997-0988
354887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