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工艺丨中外医院平面布局模式的对比与研究
时间:2020-04-28 作者: 浏览:
医院建筑设计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以及医院建设预算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与境外设计单位合作,期望通过境外公司先进的设计理念,使医院在建筑设计上能够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同时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但中西方医院在功能的布置上有很多理念上的差异,为此,文章对中外医院的平面布局模式进行对比与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为中国医院的建设方向提供参考。
急诊部
在中国,急诊部一般由诊室、治疗室、抢救室、留观室等组成,患者的就诊流线一般为预诊分诊―挂号―诊查―取药 / 输液 / 留观,急诊一般分为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 5 个诊室。
国外急诊区布置大量的诊间,患者通过预诊分诊后进入诊间候诊,医护人员进入诊室对患者进行诊察,如需留院观察,则直接在该诊室内进行,特别是对于一些身体虚弱的患者,这样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也避免了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因此,国外的急诊部一般设置 20~30 个诊间。
门诊部
目前中国医院的门诊设计趋势为:患者通过一次候诊和二次候诊进入诊室,医生则在诊室内对患者进行诊察和办公。而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门诊医生都会有一块集中的独立办公区域,医生在办公区域内办公,患者就诊普遍采用预约制,在约定的时间内到达诊室内候诊,医生则通过内部走道进入诊室内为患者检查,得益于此种模式,患者的留院时间会相对较少,同时能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
在国内,往往会出现候诊空间不够用的情况,并且人员嘈杂拥挤,而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候诊空间面积较少,内部空间能做到更加安静舒适。介于国内医院的日门诊量与国外有明显的不同,要达到媲美国外的门诊体验,则须增加一倍的门诊医生,这在当前显然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急诊和门诊模式的选择上,建议采用国内模式为主,可以设置小部分国际模式门诊单元,供 VIP 患者使用。
住院部
西方非常注重公民的隐私,所有病房都趋向于单人房,医院的探视人流和住院人流须要严格区分开,同时探视活动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以给患者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诊疗休息环境,因此,须要给患者家属提供等候、休息、就餐的空间。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在人流控制上并未完全区分开,探视电梯和住院电梯往往设置在同一个电梯厅内,随着外卖平台的发展,每天进出病区的外来人员相 比以往数量更多,管理比较困难。而且对于探视人员的就餐休息区域缺少考虑,患者家属往往只能在病床边与患者共同就餐,在医生查房及检查时,患者家属也没有回避空间。
因此,在标准病区的设计方面,国外模式比较有借鉴意义,可将探视电梯单 独设置,并贴近护士站布置,方便对外来人员进行 有效管理,同时,可以把探视电梯和家庭室结合,在家庭室内设小型厨房、就餐区、休息区,给探视人员提供良好的等候、休息及就餐环境。
医院环境
在一些发达国家,医院往往追求医疗功能的高效简洁,同时依赖于先进的新风系统,平面功能布置紧凑,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暗房间。而中国的医院在实际使用中,春秋两季不需要空调的时候,门诊往往不启用新风系统,况且自然通风通常比新风 系统更舒适。
因此,在医院内部环境上,可以牺牲部分医疗面积,创造出庭院空间,让每个诊室都有自然通风及采光,给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及工作环境。
人员流线
在西方医院的平面布局中,会牺牲一部分医疗空间,在医技科室的后端设一个住院患者走道,与门诊患者走道完全分开,不仅如此,两部分患者的等候空间也完全隔离。对比目前国内医院的现状,在放射科、内镜中心等候区内,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共用一个等候区,带给患者极差的就医体验。例如,患者做手术须要经过家属等候区,当患者做完手术转移到病房或 ICU 时,也须要通过医院公共交通空间、家属等候区域,在各个患者家属的注视下转运,无形中给患者增加了很多精神压力。因此,西方医院住院患者专用通道的设计理念值得借鉴。
医院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更好的就医体验、更高效的医疗流程、更舒适的医护环境是每位医院建设者的追求。不同的国情和生活习惯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建议采用中西合璧、内外兼修的设计原则。
(文章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中外医院平面布局模式的对比与研究》)
导读:
医疗工艺丨医院特殊病房卫生间(神经科、妇产科、肛肠科和儿科)如何建设?(上)